觀點香港

香港的活力預示著生機,更寓意著繁榮

施立宏:香港獲得成功的真正推動因素始終是它那充滿活力的商業環境,以及香港社會的開放性。

本文作者是傑富瑞(Jefferies)前亞洲主席、里昂證券(CLSA)前執行長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香港定居下來,我目睹這個城市經歷了許多回的繁榮與衰退,在那段歲月,興衰本是尋常事。在遇到外來衝擊期間,比如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人們理解政府做出的回應有限,也明白香港商界中人必須從地上爬起來,拍拍褲子上的灰塵,重新投入工作。

畢竟,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經濟和政府幹預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然而當香港再次面臨嚴峻挑戰時,我們卻錯誤地執著於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政策,而政府政策與香港經濟如何運行、與香港如何找到自身在世界經濟中不斷變化的角色沒有多大幹系。

您已閱讀20%(291字),剩餘80%(11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