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中美產業競爭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即保持增量型關係建設,但美國對中國在美的存量性資產進行嚴格的安全審查,安全與不信任等非經濟要素權重開始攀升。在兩國共有規範欠缺的背景下,雙方互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避免戰略誤判升級爲激烈的經濟外交衝突。而中美在意識形態以及制度領域的對抗未來只會深化不會削弱,並由此加劇兩國產業面競爭。
中美保持一定規模要素流動但均會加強國家自主性建設
中美從建交、轉向深度合作再到目前競合狀態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歷程。兩國在各領域保持流通和對話,目前經貿壓艙石的地位儘管有所動搖,但依然是互動的核心。無論中美髮生地緣對抗、疫情乃至關稅制裁,兩國均保持貿易與投資的流動性,中美從這一互動中均獲益。但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帶來的嚴重衝擊以及對風險的規避使兩國均積極加強本國供應鏈韌性建設,並在全球範圍內爭奪戰略資產。在不排斥全球化互聯互通的基礎上,中美更加偏重對戰略性資產的自主和可控性建設,在美國這表現推動建立關鍵礦產聯盟,並提供千億美元級(美國先後通過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1.2兆美元)、《2021年晶片和科學法案》(2800億美元)以及《通膨削減法案》(4370億美元)的投資激勵措施,聯邦和州政府積極推動系列規模龐大的招商引資等舉措用於夯實對外競爭的產業之基。兩國政治精英均認識到全球化進程中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和降低對對方依賴的緊迫性。中國政府則明確提出「內外循環」的思路,即不排斥對外經濟交往,但將重心更多偏向本國市場開拓和消費潛力挖掘。實際看,中美均在降低對對方的依賴,而這一行動一旦啓動,相互依賴可能走向重構。由於近30年的深度巢狀,中美均在排除對方產業帶來的產業安全外部性,一些重要的關係將不可逆轉走向瓦解。2024年作爲美國的選舉年,內政與外交的邊界越發模糊,產業政策既是國內政策也具有國際性,兩國排斥產業網路中的安全風險這一趨勢只會加強不會減弱。而且兩國的產業安全政策會越發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