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國發布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頂層設計檔案,要求「加強甲烷排放監測」,並且特別提到「探索逐步完善油氣領域洩漏檢測與修復技術規範體系」。這把不太受關注的天然氣與甲烷排放的關係擺上了檯面,而這只是天然氣項目面臨的其中一個挑戰而已。
全球至今已有超過200家重要金融機構制定了「去煤」政策,停止對新建煤炭項目的融資,並從現有煤炭項目中逐步撤資。同樣是化石能源,天然氣則被一些人認爲是全球低碳轉型中的「過渡燃料」和「更清潔」的替代方案。
近年來,天然氣的需求顯著成長,技術也日趨成熟,加之其作爲能源安全選項的優先地位,多國決策者對天然氣項目青睞有加,其投資前景似乎十分廣闊。2023年發佈的《銀行巨擘與氣候亂局》年度報告指出,2022年液化天然氣企業獲得的融資較2021年成長了近50%。然而,天然氣項目開發中的諸多標誌性失敗案例及其背後的共性不容忽視。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於2021年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歐盟在已經失敗或可能失敗的天然氣項目上浪費了近4.4億歐元。而更多的失敗案例也說明,這不僅僅是歐盟的問題,而是整個天然氣行業面臨的挑戰。這些失敗經驗也應該成爲天然氣未來投資的風險預警信號。
您已閱讀14%(505字),剩餘86%(32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