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管制

出口管制爲何傷害性不大?

貝蒂: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聰明的研發人員和善於變通的貿易商,這些都在削弱將貿易武器化的效果。

早在意料之中的「貿易武器化」似乎終於到來了。美中對抗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商業的政治化達到了冷戰以來從未見過的程度。不僅各國政府越來越多地阻止地緣政治對手獲得軍事敏感技術,貿易大國還限制關鍵材料的出口,並試圖阻止對手出口他們自己的大宗商品。

但僅僅因爲政府熱衷於出口限制和貿易制裁並不意味著它們會奏效。北京方面對關鍵礦產實施管控,以美國爲首的七國集團(G7)對俄羅斯石油施加制裁,俄羅斯試圖通過切斷天然氣供應來脅迫西歐:所有這些舉措都引發了驚慌,但到目前爲止都沒能讓對手大傷元氣。政府對全球需求的掌控達不到足以阻遏貿易的程度,供應鏈是靈活的,有時帶有非法的成分,而且最終用戶找到了替代產品。

今年7月,中國宣佈限制鎵和鍺出口,引發了很多關於大宗商品武器化的討論。鎵和鍺是兩種用於晶片和其他高科技產品的礦物,全球大部分鎵和鍺供應來自中國。歐洲製造商尤其感到驚慌,但到目前爲止,此舉並未表現出多大的破壞力。價格大幅上漲,但沒有達到歷史天價水準。這兩種礦物只佔製造商投入成本的一小部分——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ervice)表示,2021年美國僅使用了價值3600萬美元的鍺——如有必要可由其他地方生產。也許是考慮到這一點,中國自9月底開始放開限制。

您已閱讀28%(532字),剩餘72%(13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