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工智慧

天氣預報體系即將遭遇人工智慧的狂風暴雨

安德魯•布盧姆:氣象預測長期以來是供所有人使用的公共品,如今它可能會被私有化。

本文作者是《天氣機器》(The Weather Machine)的作者

幾年前一個霧濛濛的晚上,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我觀看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天氣模型之一進行它每日兩次的的近期大氣狀況檢視。

當我面前的螢幕閃爍著平淡無奇的狀態資訊時,大廳那頭的超級電腦每秒處理著數萬億個變數。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它利用物理方程將最新的天氣觀測結果轉化爲未來14天的高畫質天空影像。這將爲世界各地氣象學家預測天氣提供原始材料——對人們外出穿衣的選擇、噴射飛機的飛行或躲避風暴都很有用。現代氣象預報是科技合作的驚人成就,這個系統是在過去半個世紀裏花費很大氣力搭建起來的。

您已閱讀19%(332字),剩餘81%(13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