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商

Temu的無爲而治能降低海外聲譽風險嗎?

楊方曦:在越來越複雜的商業環境下,中國跨境電商「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在很多方面做得比美國同行對手更好才能擁有一席之地。

Temu的上一次對外發聲停留在了今年七月份。彼時Temu對其競爭對手Shein提起訴訟,指控Shein的「排他性策略」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自2022年第三季度開始,Shein不斷加大向美國聯邦政府遊說的力度。今年第三季度,Shein相比上一季度增加了近三倍的遊說總額,以響應立法者要求其提高供應鏈透明度的呼籲。然而,面對監管機構的壓力以及媒體日益高漲的興趣,Temu無論在媒體公關還是政府遊說方面,都選擇了保持沉默。Temu對媒體問詢不回應的態度與其他中國企業在北美採取的聲譽管理戰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刻Temu避開風頭有其道理,Temu的中國母公司拼多多在過去12個月股價翻了一番,體現在平臺下載量和覆蓋率這些數據上升勢頭很顯著。然而企業暗流湧動的長期聲譽風險,對Temu在海外的局勢有著不容忽視的深遠影響。

Temu正面臨著越來越多來自消費者和供應商的壓力。小紅書和TikTok上不少IP定位在美國的中國消費者和本土買家抱怨收到的實物與圖文不符,時常是「迷你版」的貨品。供應商則對苛刻的平臺規則表示不滿,稱其侵蝕了他們本已不斷窄化的利潤空間。

您已閱讀20%(473字),剩餘80%(19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