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如何避免日本式陷阱

沃爾夫:中國經濟的基本現實是居民消費僅佔GDP的40%左右。政府需要營造更加平衡的消費導向型經濟,這將意味著向民衆再分配收入和資產。

中國經濟相對較快成長的時期是否已經結束?這是本專欄上週文章的焦點。我認爲,答案是中國仍有潛力趕上世界最富裕國家的生活水準,因爲它現在仍然相對貧窮。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會趕上。它在延續成功方面遇到巨大障礙。在以下本週專欄文章中,我將分析最重要的此類障礙之一:消費不足。

過去20年的現實應該足以否定有關經濟體自然趨向充分就業的觀點。相反,過度的儲蓄傾向可能會導致長期需求不足,需要藉助擴張性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抵消,儘管這些「解決方案」可能會產生其他問題。我在《轉型與衝擊》(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一書中對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基於這一理念。我還指出,過度儲蓄在日本經濟失去光環的故事中扮演了一個核心角色。德國的過度儲蓄則在歐元區危機中扮演了一個核心角色。

中國的故事相似,但規模更大。其國民總儲蓄在2008年達到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 52%的峯值。2019年,即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這一比率仍爲44%。2008年之前,這些鉅額儲蓄的近五分之一進入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金融危機過後,這樣的盈餘在政治和經濟上變得不可接受。結果,替代出路是甚至更高的投資,其中大部分被投入房地產。從2007年到2012年,總投資從GDP的40%上升到46%。(見圖表。)

您已閱讀30%(553字),剩餘70%(13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