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再次回到武漢, 這裏的夏天依然潮溼炎熱。多年來我保持至少一年一次歸巢,這個習慣因疫情按下了暫停鍵,但小時候對武漢的記憶仍歷歷在目。這次回國,循禮門街道小巷裏賣糯米包油條的阿姨還在,江漢路還是人頭攢動,武漢人的急性子一如既往。但與此同時,這座我熟悉的城市在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疫情考驗後,也悄然生出了許多微妙的變化。後疫情時代,武漢站在了萬衆矚目的聚光燈下,從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得到了許多機會,增添了新的發展思路。
2023年,武漢宣佈將更加專注於科技創新,重點發展光電子資訊、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高階裝備等產業集羣。武漢正在重新定義「大武漢」,調整龐大卻相對落後的工業發展路線,不再只追求規模,而是強調城市功能和環境的大創新。此外,武漢的文化輸出也初見端倪,這座城市的文化和藝術修養不再僅限於黃鶴樓和越王勾踐劍,而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紅打卡點。無論是火遍小紅書,再也喫不上的山海關路雞冠餃,還是黎黃陂路神似上海武康大廈的八公房子,武漢更多見微知著的美正在慢慢被全國乃至全世界發現。
武漢老租界,充滿煙火氣的漢口老街也在發生變化。喊著「每天不一樣」的城市形象口號,武漢以區爲單位的大面積工程建設已經初見成效。武漢的工業氣息正在被吸收進新的文化藝術「第三空間」裏,現代與歷史的交錯,讓武漢這座「英雄之城」多了一些韻味和美感。20世紀初,日,英,法,德,比利時和俄國都曾在漢口設立租界,其規模和佔地面積僅次於上海和天津。現在的武漢,不同風格的老建築與街頭時尚風實現了完美的融合。從藝術空間和書店一體的鵝社出發往青島路走,路過三兩桌撲克牌局,旁邊是新潮的古著店和Gelato意式冰淇淋店,抬頭是老房子二樓晾曬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