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矽谷銀行

矽谷銀行:不合時宜的膨脹

陳稻田:矽谷銀行風波因何而起?通膨和美聯準加息只是觸發因素,根本還是在於資產膨脹太快,超過其管理能力,被動地進入陌生領域。其未來會如何?

美聯準最近有點背運。近期發佈的二月份就業數據本來是不錯的,就業保持成長,工資環比增速則持續放緩至近兩年的低點,這大幅減緩了通膨壓力,而勞動參與率的提高緩解了勞動力市場的壓力,讓失業率有所提高,這都是經濟恢復趨勢水準的良好信號。不過,矽谷銀行被擠兌震驚了市場,股市大跌,在兩天之內該銀行竟然就被接管了。我們知道系統性銀行危機基本都發生在通縮時期,因爲負債是剛性的,而資產因爲實體經濟的惡化而減值。通膨時期發生銀行危機,這是很不常見的,美聯準剛剛明朗的加息步伐又躊躇起來,真可謂是剛跳出煎鍋,又跌入油鍋。短短的一兩天,媒體對矽谷銀行的評論已經很多,大多數評論歸因於美國倒掛的收益率曲線,不過我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於:它不合時宜的膨脹。

快速的資產負債表膨脹

矽谷銀行不是一家一般的銀行,它基本上沒有零售業務,主要服務於矽谷的科技創業公司,負債來源也基本是這些科技企業的存款。矽谷銀行的母公司矽谷銀行金融集團是上市公司,我們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它的歷史財務數據。2012年末它的資產規模是227億美元,2019年末達到了710億,年複合增長率是18%,考慮矽谷科技行業的發展速度,這看起來是匹配的。不過事情在2020年有了一些變化,當年的資產規模成長63%達到了1155億美元;而2021年則更是讓人瞠目,成長83%達到了2113億美元。這個驚人的成長原因不詳,不過我猜測和這兩年矽谷科技企業爆發的盈利有很大關係。2021年末這家銀行的存款規模達到了1892億美元,佔比總資產90%,是2012年(84%)以來的最高點。大量存款湧入,矽谷銀行來著不拒,為後面的麻煩埋下了伏筆。

您已閱讀20%(689字),剩餘80%(27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