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資

30年的基金經理數據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伍治堅:爲了避免自己跌入被隨機因素愚弄的陷阱,我們應該儘量拉長檢驗的時間維度去對比基金,並且搞懂基金能夠產生超額回報的真正原因。

基金經理能否戰勝市場,向投資者提供價值,是投資界一個經久不衰的永恆話題。對於一個投資A股大市值股票的基金來說,如果該基金業績還不如同期的滬深300指數,那麼基民就沒有理由購買該基金,還不如買一支滬深300指數ETF來的更划算。

但是問題在於,基金經理能否戰勝對比基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舉例來說,假設某基金在過去3年的業績超過同期滬深300指數,這是否可以證明該基金經理戰勝市場了呢?反過來,如果要求基金至少20年跑贏基準,纔算戰勝市場的話,那這個要求是否太苛刻,以至於市場上所有的基金都不值得購買?要知道,中國第一支開放式公募基金,華安創新,成立於2001年,到目前爲止的年齡約22歲。其他所有基金的年齡顯然都小於22年。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科學的看待這個問題呢?在最近的一篇研究(Bessembinder et al, 2023)中,作者針對美國過去30年(1991-2020年)8,000支公募基金,做了一個詳細的統計分析,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結論。

您已閱讀15%(429字),剩餘85%(24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