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Web3.0

如何構建一個假去中心化的跨鏈協議?

康水躍:跨鏈協議之間的互操作性是Web3連成網的內在要求。這類協議經常融資金額巨大,但由於大眾的辨識度不高,無法識別這些跨鏈協議的安全等級。

Adam Back(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領袖,BlockStream CEO)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偉大的設計看起來都是非常簡單的,但是設計它的過程其實是極其複雜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看起來簡單的產品設計都可以稱得上偉大,比如LayerZero。

跨鏈協議不出事之前大家都覺得很安全,沒啥問題,但一出事都是驚悚大事。從過去兩年各鏈上發生的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金額來看,跨鏈協議上的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位居榜首。解決跨鏈協議安全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甚至超過以太坊擴容方案。跨鏈協議之間的互操作性是Web3連成網的內在要求。這類協議經常融資金額巨大,TVL和交易筆數也在剛需驅動之下日益成長。但由於大眾的辨識度不高,無法識別這些跨鏈協議的安全等級。

我們先看一個產品設計架構。Chain A和Chain B之間的通訊過程由Relayer來執行,Oracle對Relayer進行監督。首先這個架構有一個優點是免去了傳統的ChainA、ChainB之間的通訊由第三條鏈(一般不在這條鏈部署dApp)完成共識演算法以及數十個節點驗證,因此能給終端用戶帶來「快速跨鏈」的使用者經驗。因爲架構輕便,代碼量少,Oracle有現成的Chainlink,所以這種類型的項目很容易上線,但也很容易被模仿,技術門檻可以說是Zero了。

您已閱讀11%(550字),剩餘89%(43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