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著有《晶片戰爭》(Chip War),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訪問研究員、弗萊徹學院(Fletcher School)教授
2018年,當臺灣製造業大亨郭臺銘(Terry Gou)與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威斯康辛州一家新電子工廠的奠基儀式上拿起鐵鍬剷土時,許多科技分析師和高階主管看到了一個關於爲什麼政治人士不應干預供應鏈的教科書式的例子。威斯康辛州選民很快得知,郭臺銘的富士康(Foxconn)之所以在此投資,只是因爲美國政府承諾給它數十億美元補貼,並放寬環保規定。當富士康的建廠計劃幾年後大幅縮水時,這似乎成了政治造勢無法壓倒市場力量的證據。
然而,5年過去了,美中之間圍繞技術——尤其是半導體——加劇的緊張關係,以緩慢但重大的方式改變了電子行業供應鏈。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的工廠遠小於最初承諾的規模,但臺灣最具價值的公司、全球最大處理器晶片生產商台積電(TSMC)很快將在亞利桑那州建設一家新工廠。先前,台積電幾乎所有近期投資都在臺灣或中國大陸。現在,該公司正在推動製造地點多元化,在日本新建一家晶片工廠,並在新加坡探索新建工廠。台積電改變策略的動力,既有來自這些國家政府的補貼,也有要求降低臺海兩岸晶片製造集中度的政治壓力。
您已閱讀37%(558字),剩餘63%(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