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概股

美國對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不信任很難消除

王英良:無論中國企業如何重新分類,要使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契合美國新規還是有難度的,中國企業要做好最壞打算。

7月25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報導《中國擬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按數據敏感性分類》。該報導稱,中國正準備建立一個制度,根據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所持有數據的敏感性將它們分類,並稱這可能是北京方面做出的一個讓步,目的是阻止美國監管機構擬讓數百家中國公司退市。因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存在使美國政府擁有了較新的執法依據,如果中國在美上市公司不符合美國的規範,那恐將面臨退市制裁,這一威脅在中國在美上市公司中造成恐慌。

由於制度距離,中美在規範建設上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表現爲經濟對接時往往需要複雜的博弈、妥協、讓步,直到最終實現某種共識或平衡。先前,美國政府規定,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必須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定的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檢查審計。根據2020年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那些從2020年12月18日起連續三個財政年未能被正式審計檢查的公司將被摘牌退市。而在2021年5月,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家中國國營企業被要求在美國資本市場退市。可以說,美國政府釋放的威脅信號是明確且強烈的。

據美國研究機構統計,截至2021年5月初,中國在美上市的公司數量爲248家,這些上市公司分別在美國三大交易所紐交所、那斯達克和美交所掛牌,總市值高達2.1兆美元(約13.55兆元人民幣)。中國政府爲在美高達兆海外資產的安全,不得不進行一系列調整,並制定了新的制度。據四名知情人士透露,這一制度旨在讓一些中國公司符合美國要求上市公司允許監管機構檢查其審計檔案的規定。其中,兩位知情人士表示,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將被分爲三大類。三類分別是:持有非敏感數據的公司,持有敏感數據的公司,以及持有「保密」數據、將不得不退市的公司。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表示,北京方面討論了「敏感數據」類公司是否可以重組其業務,使之符合規定,方式包括將資訊外包給第三方。此外,這一分類制度將是北京方面做出的第二項重大讓步,目的是消除允許美國全面查閱審計檔案的障礙。今年4月,它修訂了一項限制赴境外上市公司共享數據做法這一長達10年的規定。

您已閱讀23%(859字),剩餘77%(29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