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滙豐

滙豐的過去或許無助於其未來

謝里登:自1865年成立以來,滙豐一直能將逆境轉化爲利潤。但歷史現在並不站在滙豐一邊。

本文作者著有《通往中國之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新史》(The Gate to China: A new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Hong Kong)

一些非常敏銳的人目前正試圖預測滙豐(HSBC)的未來,他們想要研究出,如果滙豐像其最大股東中國保險公司平安(Ping An)最近要求的那樣被分拆,滙豐的股本回報率、股息、監管和資本基礎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這些都是謹慎的計算。決定中國如何行動的是政治,而不是各種指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決心主導香港的金融業,作爲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分。然而,歷史現在並不站在滙豐一邊。自1865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成立以來,其管理者一直能將逆境轉化爲利潤。他們經歷了戰爭、革命和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始終保持堅韌,並似乎毫不勉強地堅持認爲一切都很好。

您已閱讀24%(413字),剩餘76%(12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