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人教版小學教材的插圖引起熱議。80後90後紛紛打撈起記憶中那些描摹著時代剪影意趣的課文插畫。這讓我想起打小從中國文學裏獲得無數細碎快樂的那些日子,以至於此刻不免思忖,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中文教育?所謂「漂亮的中文」又是什麼?
我已然不清楚現在的學生在讀什麼課文。直到年初,我的表妹Lindsey——在上海一所國際學校念Year 6——將張愛玲的《天才夢》攤開在我面前。她的中文教材比較自由,老師選取文章揭示一個主題,當月主題是「自傳」。除了《天才夢》,其餘三篇文章是——丘吉爾回憶童年偏科,沈從文幼時在湘西逃學的故事,還有畢淑敏的自傳。懂得收錄張愛玲和沈從文,我笑說:「你們老師的閱讀品味倒也還不俗。」
Lindsey想讓我爲她講講張愛玲。自然,爲誰講張愛玲,我都責無旁貸。在我有涯的閱讀經驗裏,那種讓你血液裏叮鈴作響的感動,多半是張愛玲給的。如果馬爾克斯的文字有一種把你吸進去的魔力,那麼張愛玲就是讓人沉下去,不斷沉下去,深不見底。自從夏志清在文學史上爲張愛玲正名以來,港臺的文人、學者日日都在談論著她,大陸的許子東、止庵亦然。因爲她一落筆,就是真正漂亮的中文。
您已閱讀17%(483字),剩餘83%(24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