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似乎正處於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低谷。美國在金融層面上的監管反噬,針對中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立場表態的批評,以及政治圈整體而言將中國描繪成潛在「敵人」的尖銳言辭,在過去數年間不斷加劇,有增無減。同時,中方對美方的攻擊採取了一系列信號強硬的反擊,再加上嚴峻疫情導致中國的上海等超大城市處於較持久的「清零」狀態,外加中俄之間微妙的關係,這一系列複雜因素令中國與美國企業、商界資本、普通公民似乎越走越遠。但正如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日前的發言中所指出的,中美合作對雙方以及全世界總體局勢有莫大益處。若要化解如今世介面臨的種種問題,修補中美關係是攸關未來的重要事務。
目前輿論普遍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那就是中美兩國年輕人(所謂「千禧世代」及「Z世代」)。2020年,中國有2.5億(占人口接近18%)14歲以下的少年及幼兒,而美國相應地有4200萬10-19歲的年輕人(占人口13%)。兩國未來關係,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這3億人口的態度與立場,而他們也將會是承受今時今日兩國領導層決策所帶來的成果與後果的一輩人。更重要的是,無論中美未來關係持續交惡還是緩和,這些年輕人都將會是協調和維繫中美關係的中流砥柱。我們不能,更不應否定這些年輕人的看法與想像,因爲他們刻畫出的,是世界最重要兩國,以至於世界格局的將來。
現時,中美兩國年輕人,確實對對方存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和芥蒂,甚至極少數羣體間以一定的敵意以及意識形態偏見所影響的「有色」眼光去看待對方。近日,皮尤研究中心指出,超過八成美國人對中國懷有敵意,當中,又以較爲年長而立場偏向共和黨的選民爲甚。相對而言,美國新生代對中國的態度,普遍較爲積極樂觀,有相當大的羣體認爲美國應當更主動地與中國在全球變暖及公共衛生等層面上爭取共識,並在貿易或軍事層面上達到一個合理而維護多方利益的平衡。同時,即便中國新生代確實比他們部分長輩顯得更爲「愛國」並「自豪」,但這些年輕人獲得出國進修留學機會,也比前輩們多。若將他們盲目地以「一竹竿打一船人」,恐怕對他們而言也是不公不義。我們需要認清楚一點——新生代之間固然未能確立很充裕的互信,但雙方促進及深化友誼和合作空間,還是有很多的可能。中美關係,不一定要劍拔弩張。固然,中美在經貿及軍事等層面上的競爭難以避免,但競爭並沒有演變成衝突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