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投資週刊MoneyWeek總編輯
對那些對今年的市場感到困惑的人,我有一個建議。做一筆教育投資,去學習愛丁堡商學院(Edinburgh Business School)的金融市場實踐史(Practical History of Financial Markets)課程(你可以在線上學——無需來到寒冷的蘇格蘭)。其中一個單元聚焦於極端市場估值的歷史——是什麼造成了極端估值,又是什麼讓它們崩潰。
需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雖然我們樂於談論泡沫,但股市估值極端的時期並不常常發生。根據羅素•內皮爾(Russell Napier)教授,自1881年來,在美國的29個商業週期當中,只有很少的週期以極端估值結束。不過,雖然每一個極端估值時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基本推動因素大多相同:投資者總會完全相信一件最終總是被證明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由於一些技術的「奇蹟」,企業利潤會無限期保持高水準(很可能還會不斷成長),而且利率也會無限期保持在低位。
您已閱讀22%(420字),剩餘78%(15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