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安全

Dark Pattern:數字設計進入監管新領域?

張冬方:Dark Patterns和操縱用戶的設計不應當只是作爲一個大問題中的一部分,而是作爲一個單獨的問題,對其進行審查。

上個月,歐盟理事會在關於《數字服務法》(DSA)草案修改意見中,提出禁止在線購物平臺和推薦演算法中的「陰暗模式」:Dark Pattern。

Dark Pattern作爲概念由Harry Brignull於2010年提出,指的是網站和應用通過設計誘使用戶做出原本不會做出的、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卻符合服務方利益的行爲,比如購買行爲或註冊新賬號等等。來自芝加哥大學的2019年研究報告《Shining a Light on Dark Patterns》中對Dark Patterns也進行了定義:用戶界面設計有意迷惑用戶,使得用戶很難表達自己的偏好,或者操控用戶做出某種特定的決定。該報告將Dark Patterns的操作模式分爲七類:反覆干擾、用「他人」施壓、設置障礙、隱藏費用或訂閱、介面干涉、強制登錄、緊俏假象。比如,額外的費用只在最後一步,即點擊購買之前才呈現;使用倒計時,製造斷貨假象;將商品被標上「最後一件」,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等等。該報告研究了用戶如何對不同的介面設計的不同反應,發現處心積慮優化過的設計讓用戶做出服務訂閱決定的可能性是常規設計的四倍。

Dark Patterns進入系統性審查,可以追溯到2018年挪威消費者委員會Forbrukarrådet的研究報告《Deceived by Design》。該研究探討了科技公司是如何通過Dark Patterns讓用戶放棄自己的私隱權的。報告中提到了「助推」理論,即在用戶的認知偏好上做文章,促使用戶做出特定的決定。而Dark Patterns用剝削性手段來運用這一理論。研究將Dark Patterns界定爲:通過剝削性的助推蓄意誤導用戶。

您已閱讀24%(702字),剩餘76%(21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