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命傳染病四處蔓延的嚴峻疫情當下,一個政府的首要政策目標應是:A)儘快拿到最多經科學驗證有效的疫苗供人民施打,還是B)爲突顯尊嚴而扶植吹捧成效尚未經驗證的自產疫苗,甚至爲了「自產優先」而排斥國外研製已被科學驗證並普遍接打的疫苗呢?
其實從公共政策學角度,A或B並沒有一定對錯,只是價值觀的取捨,但不同政策選擇就要付出不同機會成本,而後者的可能後果就是造成疫情無法控制、更多人染疫死亡。這次新冠病毒疫情中,臺灣政府基於自身防疫成果「上半場」良好而信心滿滿,然而5月疫情失控、社區感染大規模擴散後,臺灣的疫苗獲取及接種狀況仍少得慘不忍睹,政府最高決策者卻堅持繼續「護航」成效未受驗證的臺灣自產疫苗、甚至排斥抗拒國際疫苗的大規模進口,越發引發各界的質疑和反彈聲浪。
防疫的資優生,疫苗卻少得可憐
您已閱讀10%(343字),剩餘90%(31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