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區塊鏈與數位幣

比特幣與CBDC的同與不同

程實、高欣弘:強調比特幣資產屬性估值邏輯存在合理性,而偏重貨幣屬性的估值方法則不那麼可靠。指望以比特幣交易代替整個美元支付系統結算也不現實。

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向無節制的貨幣寬鬆提出抗議;而央行數位幣(後簡稱CBDC)明顯提速則出現在2020年,更多是出於各國央行適應數字變革、維護金融穩定的需求。

CBDC與比特幣所代表的經濟主張之異賦予了兩者截然不同的價值保證,前者仍以國家信用爲主要支撐,而後者則追求去中心化,以當下人類認知範圍內的數學真理自證價值。然而,面對數字經濟大趨勢,比特幣與CBDC卻又不謀而合地代表了同一種訴求,即提供區別於電子存款的電子現金形式,以滿足數字時代的現金支付需求。

從比特幣與CBDC的同與不同研判,不難看出,CBDC的定位即是人人皆可使用的貨幣,而比特幣則因稀缺性展現出更強的資產屬性。我們認爲,比特幣難以成爲經濟活動的主流貨幣,並非由於相對美元的高波動性與不甚理想的交易速度,而是其背後的經濟哲理主義所決定。追求小衆認同,意味著爲實現稀缺與自治的理念,比特幣的操作流程並不新手友好;而對抗通貨膨脹,則帶來了比特幣通縮螺旋的難題,脫離債務的比特幣可能迫使經濟停滯不前。

您已閱讀10%(440字),剩餘90%(37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