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需要「涅槃」之後的「重生」

王英良:拜登政府需要回歸傳統的美式憲政精神,遏制不斷膨脹的國內安全力量。這樣才能使中美關係迴歸正常、務實和理性。

川普執政的四年是中美關係史上最煎熬的四年。儘管中美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對抗,但在經貿、投資、南海、網路、中國主權等領域,美國政府均「插手」「涉足」。川普通過波次性的貿易、金融制裁來表達對美中關係傳統模式的不滿和對華政治不信任。儘管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獲得了歐巴馬政府在其第二任期結束後的某種「積極暗示」,但川普自負地以「抽乾華盛頓沼澤」的「天命之人」自居,並認爲中國是「滲透」美國並與「華盛頓沼澤」合作的外部國家。在這種認知下,川普所採取的對華政策堪稱「嚴苛」,事實上推行的是一種「準冷戰」方式。其將美中歷屆政治家所積累的政治信任與互動實施了大範圍的「凍結」,中美關係面臨歷史性的倒退。

在川普執政期間,美國發動了對中國全方位的「圍堵」和「設限」。這包含在軍事上的「邊緣政策」、在貿易上的「關稅戰」、打擊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限制中企融資、禁止中國相關工業或技術類專業學生赴美交流、收緊赴美簽證、打擊所謂「涉軍企業」、在主權上不斷挑戰中國底線等。中美經濟相互依賴層面不斷被行政力量削弱,安全因素在兩國關係中的分量陡增。美方依仗其實力對中國進行武力「威懾」;川普及其高級幕僚常用特定的政治語言對中國政府實施攻擊性「羞辱」;一些政治精英有意在國內激發反華情緒,降低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儘管川普政府對華政策雜糅了「進攻性」與「和談性」,但以「進攻性」爲前鋒,並以「和談性」來輔助其「進攻性」。由於川普單方面限制對話,中美先前積累的數以萬計的民間對話管道收緊。兩國之間相互進行輿論宣傳「醜化」,由此激發民衆對對方政府的不滿,引發兩國政治與社會層面的怨恨和對立。事實上,兩國都難以適應中美關係變局如此之「快」、如此之「裂」、如此之「猛」。

川普奉行小圈子「閉環決策」,一手推動並吸納了衆多對華強硬的鷹派進入核心決策圈,而溫和理性的董雲裳(Susan Thornton)等則面臨排擠,更有甚者,前國務卿季辛吉因爲對中美關係「進言」而被川普解僱。儘管川普因爲選舉這一制度性淘汰未能連任,但這一「政治老朽」的政治動員能力依然存在,所能激發「反華主義」的民粹之基依然存在。在川普執政期間,美國一些政治精英對中國的攻擊達到歷史新高;此外,軍方以及安全部門主導了對華諸多的武力和制裁威懾。可以說,「安全力量」以及「情報力量」的偏好成爲川普制定對華決策的重要依據。而美國安全與情報界的權勢長期膨脹卻難以受到國會有效及時的監督制約,這是導致中美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的制度根源。

您已閱讀44%(1033字),剩餘56%(12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