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據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美聯準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持續影響,美國今年有將近900萬小企業面臨倒閉的風險。調查顯示,有30%的小企業表示,它們需要更多的政府援助,如果沒有政府援助,它們將沒有辦法挺過2021年。可以預計,企業的規模性倒閉將進一步推高美國的失業率,使得勞動力和資產都面臨貶值的風險。
這一危機與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後果極爲接近。即企業出現嚴重的資金鍊斷裂、債務承壓和支付困難,隨著資金環境的惡劣和得不到銀行及時有效的貸款授信,企業只能將公司資產出售,甚至一些重要的資產亦出現「白菜價」。2008年的金融危機造成的資本短缺正是歐巴馬政府對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實施相對寬容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歐巴馬執政期間,中航工業這類中國國有軍工企業實現了對美國航空、汽車產業諸多的成功收購。在2013年9月,雙匯國際以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7億元),其中支付現金47億美元(約289億元人民幣),並承擔約24億美元債務(約147億元人民幣)的方式收購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SFD,NYSE)。這如果發生在經濟形勢轉好的川普時期,那大機率在企業雙方談判接洽的初期就會被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以違反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的名義介入阻擾。危機,也正是因爲危機,造就了中國對美直接投資近十年的「戰略機遇期」。歐巴馬在新書《應許之地》中就把這種無奈的態度坦誠地表露出來。他在書中表示:「如果沒有金融危機的束縛,我本可能在中國貿易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做法」。當時,歐巴馬甚至也想到過與中國「徹底脫鉤」。權衡利弊後,他決定對中國採取「過度強硬」與「不夠硬」之間的中間策略,計劃等到經濟環境不再脆弱時,再逐漸對中國加強施壓。而在歐巴馬執政後期,隨著經濟轉好,他對中國的外政策趨於強硬,但此時又面臨新的制度性淘汰——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