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市場對於中國貨幣政策的取向似乎並不存在太多分歧。但有意思的是,市場對於利率走勢卻似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雖然多數觀點認爲伴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復甦,人民幣市場利率(以10年國債利率作爲參照物)大機率會在來年走升,但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認爲在中美利差較大的背景下,10年國債利率有可能伴隨著外資買盤而逐級下移。更有一種中庸觀點認爲前兩派的觀點都有道理,兩者抵消,因此可以看平利率。
這樣的一種市場分歧,事實上在歷史上並不多見。總體而言,基於對經濟展望,衍生出貨幣政策預期,從而對利率走勢進行判斷,是較爲常見的「自上而下」的宏觀經濟研究框架。然而,在「不急轉彎」的背景下,市場卻似乎失去了明確的研究錨——有人把目光放在了「不急」上,也有人會關注「轉彎」。
稍微總結一下,我們會發現在貨幣政策的闡述上,市場的解讀越來越「模糊」。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央行的偏於中性態度有關,比如說,央行往往使用「不存在持續通膨或通縮的基礎」來評論中國的通膨走勢,也經常使用「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避免「羊羣效應」等來論述人民幣匯率問題。從這樣的表述中得出有傾向性的結論,的確存在困難。
您已閱讀22%(480字),剩餘78%(17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