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航空業

疫情時飛行常客將不再常飛——如果我們啥也不做的話

李瀚明:空中旅行和全球化是相輔相成的,空中旅行爲全球化提供了高效而便利的人員貨物流動管道,而全球化則爲空中旅行帶來了需求和成長。

前幾天讀到斯卡平克在FT上的文章《疫情後飛行常客將不再常飛》。文中提到企業差旅成本的削減將會促成企業將傳統差旅轉型爲線上會議,從而讓「空中飛人」們減少實際出差的次數。這是個目前在軟體業界非常熱門的觀點。此類軟體在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的時候,這些軟體爲白領工作確保了可靠性和可用性,爲控制不必要的人際接觸,早日結束疫情提供了不少貢獻。

不過,身爲一個「淺藍領」工程師的我,對於商務旅客的存在仍然保持樂觀。對企業主而言,留在家中更多是迫於無奈,而非主動之選——一旦環境允許這麼做,企業主會將工程師和專業人士「趕回」天空。

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在這麼做了:2020年5月的時候,德國企業就開始把回國休假的工程師通過包機送回它們在中國的合資工廠(當然目前看來這是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票:只有來華的一程,沒有回德國的一程),從而確保它們爲新產品設計的生產線能夠正常工作。而其他企業進行的更快一些:南韓人已經開始在首爾和北京之間來回穿梭,日本人也開始在進出大連和上海的航班上飛行。

您已閱讀18%(434字),剩餘82%(19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