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經濟

國內雪場會成爲新富階層的「社交滑道」麼?

Luning Wang:將雪場打造成新中產每年往返的社交場所,以形成獨具文化特色的圈層爲目標,這樣發展的滑雪經濟才能更長遠。

「在那些歐洲老錢們常去的滑雪度假地,人們下了雪道當然是換上羊絨衫去喫飯啦,難道還要穿羊毛衫麼?」在倫敦一家家族辦公室工作的Susanne詫異地跟我說,她是歐洲雪場的常客,若不是因爲疫情的緣故,此時她不是跟著客戶在瑞士韋爾比耶(Verbier)的雪山別墅裏泡著室外Jacuzzi,就是在法國Courchevel的某家米其林餐廳身著高檔羊絨衫享用著晚餐。當時穿著羊毛毛衣的我,腦子裏轉瞬閃過要不要升級自己冬日衣櫥的靈光後,說出了一個讓Susanne雙瞳放大、嘴成「O」字型的「曠世奇聞」——「還可以穿比基尼滑雪啊!」我翻出小紅書,給Susanne展示近期火爆國內社群媒體的「雪媛」——那些在雪山的背景下秀著馬甲線、手持大牌滑雪板的女孩兒們。「她拿錯道具了!她的鞋是應該是滑雙板的時候穿的,可她手裏拿的卻是單板!」Susanne小聲叫道。

能夠通過滑雪服和去滑雪的地方看出對方層次的Susanne,對歐洲不同雪場的文化特徵和所能吸引來的人羣特點如數家珍,但她卻未必能透過「雪媛」現象看到國內滑雪經濟的巨大潛力。有趣的是,在眼下國內「滑雪經濟」如火如荼的討論下,我觀察到大部分作者指出的商機都還圍繞著滑雪服裝、滑雪道具消費、拼單、拼教練或滑雪機銷售等等。但事實上,國內滑雪經濟的建設,絕對需要想得更長遠些——例如,打造出富人與新中產年復一年往返的「社交滑道」,而非靠網紅、假名媛刷屏炫富,這樣產生可持續性的滑雪經濟體才能成爲一種文化軟實力。

想將滑雪度假小鎮打造成富人們每年往返的「社交滑道」,必然會以形成獨具文化特色的圈層爲目標,那麼引進一流且具有文化特色的國際酒店、餐飲就是第一步。

您已閱讀18%(687字),剩餘82%(31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