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20年度報告

對中國加入CPTPP可能性的思考

王英良:中美在全球規則規範的競爭中,熱衷於締結區域貿易協定(RTAs)。目前看,中國加入CPTPP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2018年3月8日,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及祕魯共11國共同簽署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這實際上是TPP的一種「轉換升級版」,目前主要領導國是日本。2017年1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上任後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佈退出跨太平洋貿易伙伴 (TPP)後,美國在TPP原有的衆多訴求被剝離。目前CPTPP是亞太第一大自貿區、世界第三大自貿區。生效後的CPTPP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3%,佔全球出口的27.3%,進口的27.5%,覆蓋5億多人口。

美國總統川普力圖「使美國繼續偉大」,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在於「推動製造業迴歸」,而這當然與全球化趨勢相悖。川普政府退出TPP的主要原因包括:多邊主義難以發揮和組織美國的優勢來應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反而有利於中國不斷成長其優勢並可能在經濟領域首先趕超美國;由於TPP成員廣而雜,美國在TPP談判上難以發揮實際的領導作用,反而受到各方勢力掣肘;TPP倡導多邊對話以及政策協調,反對實施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產保護和環境標準、國有企業准入、勞工權益保障、產品質量以及採購透明等。這些要求顯然與中國的國情存在「距離」,受到中國一定的抵制。中國在較長時間內定性TPP具有「反華」的指向,對TPP僅停留在研究和對標建設的狀態。因此美國難以在實際意義上以TPP作爲「槓桿」對中國產生實際約束,這顯然難以契合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與利益。

2020年11月15日,中國政府和其他14個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將美國排除在外,被外界視爲中國經濟外交的「勝利」。11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對話會上表示,中國將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並將可能參與CPTPP。這被外界視爲中國的一種「試探」信號,既檢驗CPTPP的包容度,又表明中國堅持實踐多邊主義價值。而中國明白自身強大的經濟體量對世界主要經濟共同體/諸邊協定構成極強的「外部性」,甚至是「滲透力」。與先前對TPP的觀望指責不同,中國對CPTPP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您已閱讀38%(981字),剩餘62%(16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