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關係

美國衆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影響分析

王英良:作爲一種深度的不信任和資本剝離計劃,該法案進一步削弱了「有問題」的中資在美存在的「合法性」。

美國衆議院在12月2日全票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The 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該法案要求在美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否則將面臨退市處罰。而在今年5月,參議院就全票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至此,國會層面業已完成該法案的審覈和投票,只需呈交總統簽署即成爲正式法律環節。

事實上,與中國的A股和港股相比,美國股市長期顯得開放和靈活,在控股權以及盈利標準上普遍低於國內標準。因此成爲諸多大型科技企業和網路獨角獸企業海外融資的首選地。這能夠解釋即使在川普時期,中國在美資本市場依然活躍,依然存在較爲密集的上市記錄。但由於中美兩國在商法、會計和審計標準等方面的客觀差異,在美上市的中企始終對相應的「制度鴻溝」感到憂慮。

作爲全球金融中心,美國證券市場注重上市公司在稅務、數據上的誠信和合規監管,總體上相當注重規範。而中國企業則普遍以善於「包裝」,善於「造勢」著稱。中國在美存在數量龐大的上市公司。根據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公佈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7月1日,共有250家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阻礙該機構進行監管,其中來自中國公司達到227家,佔絕大多數。除部分在場外交易外,在紐交所和那斯達克掛牌交易的爲176家。這裏包含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央企巨擘,也包含百度、搜狐、網易等傳媒巨擘;有像諸如中通、瑞幸咖啡等行業巨擘。

您已閱讀18%(609字),剩餘82%(28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