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關係

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國際「反工業間諜」

王英良:反工業間諜是美國安全戰略在經濟領域的延伸。工業技術上的攻防,竊密與保密話題,不會輕易退出中美關係。

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是以石墨烯、基因工程、虛擬實境、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乾淨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爲突破的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是對以往傳統工業技術的再革命與再創新。在這裏,各種科技實現了深度的交叉融合,表現如機器人學、人工智慧、奈米科技、量子電腦、生物科技、物聯網、工業物聯網(IIoT)、分散式共識、5G、增材製造/3D列印和全自動駕駛汽車等。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並對國家間競爭和國際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的不同之處在於技術分散範圍廣泛,各國利用自身不同的比較優勢往往可以在某一個領域實現突破或形成不對稱優勢。工業強國的壟斷優勢並非絕對,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更缺乏穩定性,綜合國力的評價日益被細分行業所決定和影響。爲了保障本國利益,各主要工業國家紛紛出臺投資保護主義,或對貿易品中涉及敏感科技部件的產品要求買方簽署嚴格的智慧財產協議,甚至安裝特定的「強拆自毀」裝置。可以說,在工業4.0背景下,商業競爭以及商業優勢獲取越發具有排他性。在實際中,爲了保護本國的核心技術,各國實施了嚴格的反「工業間諜」政策。

從歷史看,尤其在冷戰時期,主要工業國爲了獲取先進的技術工藝,同時爲了擴大本國產品銷售市場,相互之間實施了衆多的「工業間諜」活動。這種活動體現在收買對方技術人員、網路竊密、盜竊涉密材料、技術走私、刺探商業情報等。由於冷戰期間兩大陣營對抗,衆多涉及「軍民兩用技術」的產品往往成爲競爭國家之間進行「工業間諜」的對象,由此「工業間諜」和「反工業間諜」通常成爲各國發展工業政策的一體兩面。而柏林圍牆倒塌和冷戰的結束並未終結各國在技術領域的「祕密行動」。出於對商業利益以及軍事優勢的追求,主要工業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工業間諜」活動記錄。

您已閱讀10%(745字),剩餘90%(66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