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2060碳中和目標爲中國帶來多重機遇和挑戰

中國碳中和目標爲國內深度環境治理、綠色經濟復甦,乃至技術和產業升級都提供了全新機遇,而要想收穫果實,行動宜早不宜遲。

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9月下旬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明確提出了長期氣候目標——努力爭取在2060年以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宣佈在國內外立刻引起了強烈反響。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頻頻受阻,先有美國聯邦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後有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巨大沖擊。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中國自主提出「2060碳中和」目標,無疑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高減排雄心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使全球向控制溫升1.5度目標邁進了一步。

然而,今天的中國仍然運轉在以煤炭爲基礎的能源系統和經濟結構上。未來的40年,中國將如何實現從碳排放全球最高到零碳的轉變?實現零碳對中國自身又意味著什麼?這裏,我們要明確最重要的一點是:零碳經濟的意義遠遠不止停留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未來40年內的脫碳,將給中國社會本身帶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變革。這些影響和收益是廣泛、深遠且持久的,涉及到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健康與民生、生態環境等各個領域。因此,這一目標的提出,也體現了中國對自身未來的發展模式「不破不立」的決心。

不只是應對氣候變化

您已閱讀18%(452字),剩餘82%(20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