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實踐經驗投資者,一定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一個基金,宣傳材料上寫的頭頭是道,非常誘人。基金經理有很強的專業背景,研發團隊看上去很職業,投資邏輯讓人信服,過去的回報(或者歷史回測)業績非常好。但是等到你自己真的把真金白銀投進去購買以後,其回報卻和之前宣傳的大相徑庭,讓人感覺上了個大當。這背後,究竟有哪些玄機呢?
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們首先需要把所有的基金分爲兩大類: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戰勝某一個基準指數(比如標普500指數),而被動型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複製某一個指數的回報。對於投資者來說,兩種基金的評判標準和挑選方法完全不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主要講一下主動型基金。
有很多機構投資者,在投資任何主動型基金之前,首先要求該基金至少有3年,或者5年以上的可信業績。背後的道理很簡單:真實的投資業績,是篩除掉」紙上談兵「型基金經理的最好方法。
您已閱讀13%(379字),剩餘87%(24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