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戰疫之後,看網路公益的發展之路

任伊凡:在網路幫助下,大眾對「公益」二字的認知已從大災難的緊急救助,過渡爲日常生活中的「隨手公益」。

最近的朋友圈頻頻被「99公益日」刷屏,企業、用戶、自媒體紛紛入場,朋友圈海報、公衆號組隊捐款、自媒體文章催人落淚,成就了一個爆款無數的「公益節日」。不得不說,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頭,此番畫面也有了不同的意義。

9月3日,「99公益日」的啓動儀式在武漢方艙醫院舊址舉行,這是一個對中國公益界更顯特殊意義的地方。300多位公益慈善機構代表、生態企業代表、媒體和自媒體、政府機構代表在曾經與新冠疫情戰鬥的地方,見證了一場網路公益活動,整個會場連同武漢著名地標黃鶴樓,被一朵朵 「小紅花」裝點。

在方艙醫院舊址,每一朵小紅花上都寫有一位捐贈者的姓名,他們是武漢疫情期間,騰訊公益平臺上的普通捐贈者。爲什麼要這麼設計?在突發公共衛生災難這樣特殊的一年,網路公益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您已閱讀10%(334字),剩餘90%(2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