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等美國政治精英對TikTok的極限施壓給TikTok的經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政治風險。這些風險突出表現爲:(一)突發性。即TikTok被突然襲擊,目前總體上處於弱勢和下風;(二)致命性。即美國政府短要求TikTok短時間內做出涉及企業經營產權、方向和戰略上的劇變,這對任何企業來講都是致命的風險;(三)持續性。即美國政府持續高強度施壓,力圖以這種強壓迫使TikTok屈服並無條件接受美方的一切條件。極限施壓是川普商業投機和從政屢試不爽的手段,川普力圖在TikTok身上故伎重演;(四)外溢性。即事件涉及中美網路安全以及數據主權之爭,這事實上超出了單個企業的應對能力,微軟對TikTok的收購業已演變爲中美兩國對抗的視窗;這些政治風險和壓力是中國在美跨國公司近半世紀的投資經營未曾遇到的挑戰。
作爲一家中國獨角獸企業,TikTok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經營和資本操盤能力。但在過往的經營中,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其善於並精於同美國政府打交道,在中美政治經濟關係惡化之際未做好相應的風險應對計劃。TikTok在博弈起初處於被動可以理解,但如果TikTok在這一輪次的巔峯對決中失利,那不僅意味著TikTok在美市場走「滑鐵盧」,公司將面臨被拆分、瓦解的命運,還意味著只要涉及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中資企業,無論是民營還是國有跨國公司,都可能被美國政府以行政強制力量逐步排擠,各個擊破。隨著中興、華為事實上的退卻,如果TikTok這樣具有強大實力的中資公司淪落到只能被動挨打的命運,那其象徵意義和政治後果是相當消極的。
美國政府力圖將TikTok汙名化爲「違反」美國法律、與中國政府合作「竊取」美國情報,「盜竊」美國社會民衆數據的「違法」公司。美國業已完成在法律制度、社會輿論、道德倫理等方面對TikTok 的去合法性和汙名化,並做好了「剿殺」衝刺的準備。這是到目前爲止,中國跨國公司在美投資史中出現的最險惡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