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而且正在世界範圍內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如同中國的防疫措施正被世界各國參照一樣,觀察中國數字經濟在疫情衝擊過後所發生的趨勢變化也會對其他國家有所裨益。那麼,疫情將如何塑造中國數字經濟新範式?我們從宏觀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管理範式這四個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從宏觀經濟結構來看,更加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將成爲發展方向。國家統計局2020年1-2月份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而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則分別逆勢成長119.7%和45.15%;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0%,而資訊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則實現成長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則同比成長3.0%。從這一系列對照數據可以發現,以傳統產業爲代表的舊動能在應對外生衝擊時表現出明顯的無能爲力,而以數字經濟爲代表的新動能在對沖不確定性方面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數字技術提升國民經濟柔韌性的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因此,疫情已經爲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按下快進鍵。爲經濟系統注入更強的柔韌性,充分發揮數字經濟作爲宏觀經濟穩定器、緩衝器和加速器的作用,讓國民經濟在面臨衝擊時能夠更有韌性地調整生產、分配和消費,已經成爲下一步經濟發展的共識和方向。爲此,需要進一步加快5G部署和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經濟和產業網路發展,加速推動傳統產業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和新舊動能轉換,
您已閱讀19%(625字),剩餘81%(26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