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企業,外延式高速成長的背後,一定是內生性精細化管理的挑戰,平安也不例外。
一位已經離職的平安員工在訪談中講述了他看老東家的獨特視角:其一,他認爲平安文化重人情,重情誼,容易形成友誼圈,這讓他在離開高強度工作壓力和強KPI管控後充滿留戀。回憶以往,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團隊一起拉練中收穫友誼,「平安的保險團隊特別喜歡極限拉練,最後搞得大家都像一起打過仗的兄弟」;其二,他認爲平安管理業績有點「狠」,對人的能動性要求很高,整個文化會壓迫你創造業績,「業績不好抬不起頭來」;其三,離開後對於平安的激勵文化和分配機制很難忘懷,他提到平安內部每個人有唯一的UM編號,一個跨業務的「團金e”IT系統會打通多公司形成一個內部業務分成提取機制,內部用積分的方式跨業務激勵業務員銷售其他部門的產品和服務,這相當於平安打造了一個「百萬衆創業」的平臺,多勞多得,上不封頂。
放大這些細節,可以感知到180萬平安人,特別是業務員羣體在爲自己打工,在團隊中奮鬥,在公平下所得。他們體現出平安競爭力最底層的邏輯是——用制度保障夢想可以量化。這和1993年馬明哲在深圳荔枝節上把夢想賣給摩根史坦利和高盛是一個原理,先讓別人成功,進而自己利益最大化。
您已閱讀10%(509字),剩餘90%(45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