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經濟的長期觀察者來說,中國經濟今年以來的跌宕起伏的表現可說完全超出預期,而更讓市場驚訝的是,中國的政策決策者對於一系列疲弱經濟數據仍然顯得「定力十足」。眼下,市場的放鬆呼聲已經逐步偃旗息鼓,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市場預期已經逐步轉向,但留給市場的真正問題是,市場爲什麼再次錯判中國政策的取向?
如果把時間軸拉長,我們會發現,市場的錯判並非僅在今年出現。大約從2013年年中的「錢荒」以來,中國的整體經濟政策事實上已經讓市場判斷一再出錯。總體來看,中國的經濟政策一直在探索新平衡――無論是包容性成長、可持續成長或者「去泡沫」,背後的主要思路是保持經濟的穩健成長並儘可能控制風險。而市場的主要思路則是認爲經濟政策的目標之一是保持市場價格的上升,即使這樣的上升可能是短期而不可持續的、甚至可能帶來長期金融風險。
換句話說,市場的出發點是從收益角度出發,而政策的出發點是希望能夠獲得更讓人放心的經濟成長。這兩者之間有時存在共同利益,而有時卻存在摩擦,而摩擦加劇時,往往是市場高呼放鬆,但政策上卻顯得猶豫、甚至出現緊縮傾向。這背後真正的問題是,市場認爲資產價格的上升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政策層卻認爲資產價格上升可能掩蓋很多潛在問題。
您已閱讀23%(511字),剩餘77%(17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