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

FT社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IMF總裁?

在拉加德被提名爲歐洲央行下任行長之後,圍繞IMF新總裁的角逐已經開始。考慮到IMF面臨的艱鉅任務,我們應該選個能幹的。

無聲的發令槍已經打響。在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被提名爲歐洲央行(ECB)下一任行長之後,接替她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的角逐者已投入競賽。這是一個關鍵的角色。IMF是多邊秩序的支柱,而如今這種秩序正面臨多重挑戰。美國人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被任命爲世界銀行(World Bank)行長,讓美國得以延續這種非正式的雙頭壟斷中屬於美國的那一頭,另一頭則是由歐洲人執掌IMF。然而,鑑於IMF未來面臨的任務之艱鉅,至關重要的是,IMF總裁的角逐要真正開放,並擇優選定候選人——不管其是不是歐洲人。

首要品質是領導能力與魄力。作爲75年前的這個月誕生於佈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的首要機構,IMF正在國際合作這一原則受到威脅之際支撐著國際合作。新任總裁將需要處理來自現有及新興經濟大國時常相互矛盾的壓力,同時維護IMF的核心原則,即合作、理性決策與經濟開放。

第二個重要的品質是政治影響力。一名歐洲的IMF總裁將擁有該基金最大投票區的支持。但如果該機構要在全球維持可信度——並防範中國可能另起爐竈、建立自己的全球性貨幣機構——就有充分理由要將影響力延伸到歐洲以外的地區。然而,要想成功開展工作,這位新總裁必須在歐洲和美國眼中都是完全可信的。

您已閱讀36%(556字),剩餘64%(9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