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矽谷時間4月22日晚,《未來簡史》作者,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與史丹佛「以人爲本」AI研究院共同院長,前谷歌雲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在史丹佛超級大講堂展開對話。兩位AI領域世界級泰斗對人工智慧的未來進行充分論述,其中最爲精彩的部分是赫拉利相信AI未來將不僅會給人類科學帶來挑戰,更有可能帶來哲學層面的衝擊,特別是AI與生物技術的結合,將可能「黑」進人類的大腦,影響人類的思考、人類的情感,給人類長期引以爲傲的「自由意志」「獨立思考」「情感表達」帶來重大影響甚至顛覆。我們相信赫拉利這個觀點並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無中生有。縱觀人工智慧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人機對抗時代」到目前正在經歷的「人機協同階段」,以及未來很可能在「庫茲維爾定律」的預言下,快速達到的「人機融合階段」,這裏的「融合」既包括意識形態層面,也包括物理軀體層面。充滿不可想像,卻又並非遙不可及。
AI帶來的「人機對抗」,讓世界更添色彩
早在1939年9月4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對德國宣戰的第二天,著名英國數學家圖靈就邁入了「人機對抗」的魔法之門,那是一場密碼學之間的較量。圖靈的天賦很快讓他找到了決定資訊戰成功的重要籌碼,利用英國政府特批的10萬英鎊,圖靈打造了代號爲「炸彈」的超級電腦,成功破譯了每個字母需要試驗1590億種可能性的德軍密碼機「英尼格瑪」,某種程度大大縮短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進程。圖靈利用密碼學、數學等結構化知識,研發出超級電腦,用人類的知識,藉助機器的手段,破譯了神壇上的「英尼格瑪」,也第一次書寫了「人機對抗」歷史上的第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