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委員長的專列駛往俄羅斯遠東,朝俄領導人峯會打破了河內峯會之後北韓半島外交的「沉寂」。當然,沒有新聞,並不代表沒有事情發生。在北韓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召開之後,新一屆國務委員會集體亮相,金正恩委員長髮表了施政綱領,另外,北韓發射了戰術武器。一些似曾相識的「故事」又回來了,然而,朝核-外交的邏輯並沒有逆轉。雖然軍事活動重現,但是外交邏輯依舊,與此同時,外交邏輯延展開來,無核化已非重點,在朝俄首腦峯會中,核問題只是諸多外交問題之一。這也是朝核-外交的悖論所在。
一般來說,人們會將當下的半島問題視爲朝核問題,半島外交的核心也是朝核。外交和朝核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外交是手段,還是朝核是手段,在一連串的外交活動中,手段和目標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了。每一方的訴求都不一樣,美朝之間主要的話題是無核化,而朝韓之間甚至沒有將核問題視爲首要問題,南韓有沒有無核化的構想和方案,是存疑的。因此,朝核是外交的前提,還是隻是外交活動中的議題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議題,這是朝核-外交的內在邏輯的衝突,也關係到半島形勢的演變。
河內峯會之後,北韓是不是要回到原先的道路上呢?從金正恩委員長的施政綱領中可以看到北韓的國家戰略進入了新的階段,去年七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路線並沒有因爲河內峯會而改變。金正恩強調自力更生,但並不否認要回到原來的經濟發展路線上去。當前北韓的中心人物就是把國家的一切力量集中於經濟建設,鞏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這一說法要比七屆三中全會更加明確,同時也認識到在一定階段內解除制裁的可能性比較小,因此要「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