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國際收支結構:可能反轉麼?

張明:通過資本流動管制來抑制短期資本持續大幅外流,將幫助相關部門更好地穩定匯率與國內資產價格。

2019年3月底,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了2018年全年的國際收支數據。2018年延續了2017年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全年經常賬戶與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的順差分別達到491與1306億美元。從季度數據來看,2018年經常賬戶與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出現了有趣的此消彼長型對稱性格局:2018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中國的經常賬戶餘額逐季上升,分別爲-341、53、233與546億美元,中國的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餘額逐季下降,分別爲989、300、140與-123億美元。2018年四個季度的誤差與遺漏項均出現資本淨流出,全年累計規模達到1602億美元,且下半年淨流出規模(1104億美元)顯著高於上半年(498億美元)。國際儲備在2018年上半年累計成長了501億美元,而在2018年下半年累計下降了312億美元。與2018年上半年相比,2018年下半年呈現出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順差下降甚至逆轉、錯誤與遺漏項淨流出加大、國際儲備由升轉降等特徵,這均與2018年下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顯著貶值有關。

回顧多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數據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從2015年起至今,中國國際收支結構似乎正在發生如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

第一,2015年至今,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無論是絕對規模還是相對佔比均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並可能在2019年轉爲全年逆差。2015年至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分別爲3042、2022、1951與491億美元,經常賬戶佔GDP比率分別爲2.8%、1.8%、1.6%與0.4%。在2018年第1季度,中國更是在2001年第2季度以來首次出現了經常賬戶逆差。

您已閱讀18%(680字),剩餘82%(31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