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領導人河內峯會驟然落幕,雙方雖然是和平地離開了談判桌,但這依然是當下值得反覆研究的失敗的首腦外交的案例。
雙方几乎是第一時間通報了會談失敗的原委,說法有所不同,但並無根本差異,即美朝之間在無核化與解除制裁這個問題上沒有辦法談攏,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這樣的結果,回過頭來看,也不算意外,但依然有一些需要總結的經驗與教訓。
第一,這次不歡而散的首腦峯會說明了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美國在北韓半島無核化這個問題上是認真的,雖然美國不再將北韓完全、可驗證與不可逆的無核化作爲談判前提,但是,明確了一點,無核化就是最終、完全解除核武裝。在河內峯會之前,美國的民主黨,以及川普的助手,都擔心總統會在這個問題上稀裏糊塗,被金正恩給忽悠了。川普在記者會上說,主要問題是北韓要求解除全部制裁,但根子還是在北韓不能將寧邊之外的另外一處核設施也拿到談判桌上來討論。北韓外相李勇浩在深夜召開的記者會上坦率承認,在這樣的信任條件下,拆除寧邊核設施是北韓在無核化上的極限。因此根本的問題是,雙方在無核化的含義上沒有基本的共識,當然,比新加坡會晤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大進展。筆者曾經撰文指出,美朝雙方在新加坡會晤之後雖然將「無核化」寫入了共同聲明,但彼此的理解有天壤之別。
您已閱讀25%(521字),剩餘75%(15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