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剃刀邊緣

中國式「改革開放」:紀念與終結

老愚:改革開放本是文明國家應有的品性。有誠意的紀念都在民間,在萬千民衆心中。一堆小零碎裝飾不了苦難的大地。

前天的紀念大會,重申了中共的兩個「金科玉律」:一是「改革開放」證明了黨的領導的作用;二是表明絕不更改基本制度的決心。

這讓冀望從中聽到新意的人失望,也讓對新的「改革開放」懷有期盼的人深感沮喪。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時代爲確立執政合法性而作的決策,其功績衆所周知。但因爲他所任用的接班人背離了元老院的旨意,先後被罷黜囚禁,歷史便選擇性地將所有功勞記在鄧小平一人頭上。在此,我想應該把胡耀邦和趙紫陽的名字寫出來,表示我們的敬意。他們所開啓的改革開放進程,真正啟用了一潭死水的中國;因爲有他們的認可和支持,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纔沒有胎死腹中,而以洶湧澎湃之勢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自由的火種。

您已閱讀14%(301字),剩餘86%(18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