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在溫哥華轉機時被捕,中國舉國沸騰;三天聽證後保釋,舉國歡呼。孟晚舟事件似乎表面上給中國的民粹主義者一個口實:自我標榜注重人權和法律正當程式的美國,也不過是個以「人質」爲政治籌碼的「流氓國家」!而她的被捕,在美國輿論中也受到不少批評。但事實真是這樣嗎?接下來孟晚舟在加拿大和美國的法律程式下有何戰略選擇?川普有權干預這個案件的發展嗎?這將是世界矚目的問題。
國民爲孟女士事件上綱上線,從人性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去年在美國發生美聯航對亞裔乘客施暴的事件,造成中國網民集體怒吼,以爲受害的乘客爲華裔,甚至呼喊以抵制聲援,後來雖然證實爲越南裔,但由於抗議聲浪激烈,迫使美聯航總裁飛到中國道歉。同樣的代入感(一個中國人的權利可能在國外受到「侵犯」)爲中美貿易戰之下的衝突場景戴上了一個具體的人像,但這只是孟女士事件受到國內極度關注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因素是,在國人的心目中,華為代表了中國趕超甚至領軍世界的指望,特別是在5G競爭領域裏, 華為象徵着民族工業的龍頭。而G20習特晚餐會和孟女士過境溫哥華時間上的巧合,更引起了廣泛的陰謀論猜測。但除了「地下」流傳的一些評論,國內主串流媒體一般缺乏從法律角度對這個事件的全面或專業分析,也造成了喧囂遠超過實質的情緒化反應。在「綁架」的呼聲狂潮下,我們必須清楚地認知,孟女士並未被「綁架」;我們不應讓貿易戰綁架了基本的法律認知。
您已閱讀8%(582字),剩餘92%(70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