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從城市羣到大都市圈:呼之欲出的變革

陸銘:我們的身體進了城市,但思想還留在農村。中國城市化提高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陳腐的「均衡發展」思想把農業社會人口均勻分佈誤解成「均衡」。

2017到2018年間,中國的土地政策悄悄地發生了變化。這場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恐怕遠遠超過更受關注的二孩政策。

故事要從2003年開始說起。從那一年開始,在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受到中央管制的情況下,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大城市)的土地供應受到了政策的限制。相應的,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中小城市)的土地供應卻受到了鼓勵。這種情況在通常的市場經濟下是不會出現的,因爲在沿海(特別是大城市),收入水準更高,工作機會更好,是人口流入地,相應增加的住房需求本應帶來更多的土地和住房供應。但當時的做法,卻是在人口流入的地方對土地供應施加了更緊的限制,相反,在人口流出的地方卻開始建設工業園和住房,後來,還在2009年之後建設了大量的新城。

上述做法,在房地產市場上造成的是嚴重的供需錯配。通俗的來說,就是有需求的地方供給不足,有供給的地方需求不足。人口流出地大量建設新城,導致的是住房空置,嚴重的甚至整個新城淪爲空城鬼城。而在人口流入地,由於建設用地供應相對不足,住房供應成長跟不上人口流入趨勢,結果房價快速攀升。

您已閱讀18%(445字),剩餘82%(19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