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美股

美股覆巢之下的完卵

程實、王宇哲:美股的週期牛長熊短,主導但並不完全決定全球股市表現,美股行業估值擠泡沫,牛市中領漲板塊在調整期壓力最大。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2018年,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加劇,風險偏好顯著下行,高投機性標的、新興市場貨幣、高估值資產交替出現急跌。作爲全球股市的定盤星,美股自10月以來接連大挫,年內僅那斯達克指數尚餘些許漲幅,而MSCI全球股指在2017年大漲超過20%之後也下跌超過6%。短期來看,美股的間歇性調整還將整體延續,下行空間相對較大;長期而言,美股漲跌牽一髮而動全身,宜提前佈局調整期的資產配置。

關於美股有如下值得重視的歷史經驗:第一,美股的週期牛長熊短,主導但並不完全決定全球股市表現;第二,美股調整期內「西方不亮東方亮」,全球相對價值高點將切換至實體經濟表現顯著或有金融中心替代效應的市場;第三,美股行業估值擠泡沫,牛市中領漲板塊在調整期壓力最大;第四,微觀選擇和剛性需求爲先,日常消費和醫療保健將體現底倉價值。

美股週期牛長熊短,但無論漲跌均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數十年,美股一直是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市場。三十年來,儘管金融深化推動其他股票市場規模不斷擴張,但美股的全球總市值佔比一直在40%左右,且按年計算從未出現低於30%的情形。近五年間,隨著美國經濟復甦領跑全球,美股持續走牛也令其市值佔比從低位回到歷史中樞附近(詳見附圖)。

您已閱讀19%(515字),剩餘81%(21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