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字最早在甲骨文中是由一個房屋和一個張著大嘴的蟒蛇組成,表示養蟒的房屋。中國古人稱蛇爲小龍,認爲家中養蛇能夠帶來吉祥與福氣。在《說文解字》中有云,寵,尊居也。後來「寵」字的本意漸漸消失,而被引申爲「疼愛,關心,愛意」。由此可見,當中國人談到寵物的時候,一方面指的是被人所圈養,另一方面則是指的必須要「疼愛,關心」。
中國人養寵物的歷史由來已久,養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林和靖的「梅妻鶴子」頗具風雅,漢武帝對「汗血BMW」情有獨鍾,明朝的皇帝們則乾脆在京城裏建了虎城、象房、豹房、鵓鴿房、鹿場、鷹房等多處飼養動物的場所,儼然一個動物園。清朝的八旗子弟則是集大成者,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水裏遊的無所不養,無所不玩。
古代中國人養寵物一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實用性。狗和貓是最典型的例子。養貓是爲了抓老鼠。《禮記》中記載:「迎貓,爲其食田鼠也」。老牌貓奴陸游也是「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養狗則是爲了看家護院或者是打獵,諸如劉長卿的「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以及蘇軾的「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另一個原因則是玩賞性,養什麼寵物決定了你的身份和品味。明代格調生活指南的《長物志》仍然不認可貓狗作爲較爲雅緻的愛好。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 長物,本乃身外之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則凡閒適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長物者,文公謂之『入品』,實乃雅人之致。」那麼什麼動物是雅人之致呢?是飛鳥,是游魚。
您已閱讀32%(608字),剩餘68%(12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