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爲《「一帶一路」項目爲何大量遇阻?》的報導。報導引述一項研究稱,中國在6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佈投資的1674個基礎設施項目當中約有14%的項目(234個)遇到了挫折。絲路智谷研究院的梁海明和馮達旋立刻撰文(《「一帶一路」建設爲何總被誤解?》)反駁,文章指出並非所有走出去的項目都屬於「一帶一路」的範圍。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他們如果承認中國政府並沒有公佈哪些海外投資項目屬於 「一帶一路」,卻爲何自相矛盾地指出中國向沿線國家「傾銷過剩產能、汙染項目也是無稽之談」。既然他們並沒有「一帶一路」項目清單,他們又如何得知其中沒有輸出過剩產能的項目?
憑藉「一帶一路」聲名鵲起的趙磊教授隨後也爲「一帶一路」正名。他認爲,任何項目都有風險,不能因爲遭遇外在挑戰就否定項目本身。同時,他委婉地承認有些劣質中國企業敗壞了「一帶一路」的名聲。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帶有強烈政府幹預色彩的方案——建立「紅黑榜」,使「不好的企業」受到約束。可以說,這是一個將走出去的民營企業逼上絕路的完美方案。
「一帶一路」應公平對待民營企業
您已閱讀23%(474字),剩餘77%(15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