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大視野
炒作背後的現實:AI能給銀行業帶來什麼?

許多銀行對AI幫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前景感到興奮,並紛紛嘗試將AI用於各個業務領域,但現實情況更爲複雜。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執行長約翰•克賴恩(John Cryan)曾提議用機器人取代該行9.8萬名員工中的半數。他前不久的戲劇性下臺意味著,他將無法兌現這一承諾,但投資者不需要去遠處尋找其他熱烈討論人工智慧潛力的銀行家,許多銀行家正在談論用人工智慧給銀行業帶來革命性變化,金融危機以來的10年間該行業的盈利能力一直面臨困難。

花旗集團(Citigroup)前執行長、現轉型爲金融科技佈道者的潘偉迪(Vikram Pandit)預計,5年內,30%的銀行業崗位將因人工智慧而消失。日本瑞穗金融集團(Mizuho Financial Group)稱,到2027年該公司將用人工智慧取代1.9萬名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

幾乎所有知名諮詢公司都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銀行業的研究報告。畢馬威(KPMG)更進一步,提出了「隱形銀行」的設想,即由「智慧虛擬助理」在與客戶互動的各個節點取代人工。

您已閱讀8%(408字),剩餘92%(49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