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美酒

《舌尖三》爲什麼不好看了?

鄭靜:《舌尖三》講了工匠精神、傳統禮儀、中醫理法等,成了中國形象片,立意是高了,卻沒落在「喫」上。

中國舊習俗裏,大年初四晚上是迎接竈神仙的日子,《舌尖三》那天開播,本是件十分應景的事情。全家人圍坐,其樂融融看電視,美食這種老少皆宜的話題最爲適合。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它給了章丘鐵鍋和形意、八卦足夠的戲份,就是遲遲不見我們熟悉「美食」。這一季的《舌尖》,它要講的太多太多,唯獨喫,不是重點。《舌尖三》,讓美食也開始講價值觀,舌尖上的中國價值觀。

宋代的禪宗大師靖居和尚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參悟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套人生哲理一直被中國文人所追捧,看盡鉛華,最後迴歸到事物的本質。

您已閱讀12%(273字),剩餘88%(20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