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稅

FT社評:如何解開全球企業稅困局?

現有稅收制度大都聚焦於產品原產地,而不是客戶所在地,這容易讓科技公司鑽空子,因爲其產品很難界定產地。

就企業稅收而言,各國政府陷入了「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隨著技術對於所有經濟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創造經濟價值的各個要素——智慧財產、軟體和計算能力——變得更具流動性。希望留住和吸引就業和投資的每個國家都會調整稅收政策,以吸引這些無形(或者具有任何流動性的)資產。但局面並不穩定:無論現在哪個國家爲企業提供最優惠的條件,似乎總有另外一個國家隨時願意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其結果是跨國公司承擔的稅率穩步下降,而就在這個時候,收入緊張的政府致力於緊縮開支(例如英國)或者財政赤字達到歷史高位(例如美國)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英國《金融時報》對跨國公司實際稅率的分析表明了這種不幸局面的影響。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十年間,9個行業中的10家最大上市公司報告的實際稅率下降了9%(而同期個人稅率平均出現了上漲)。實際上,2000年至2008年期間稅率下降得更快。

您已閱讀34%(385字),剩餘66%(7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