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

爲何「防範中國政治滲透」變成了「防範中國留學生」?

陳思毅:留學生不應該成爲政治角力的炮灰。逐漸升溫的「警惕華人學生」的言論,無疑會給本來就處境尷尬的海外留學生帶來更多的社會壓力。

2016年年初,我以一名中國留學生的身份從紐約大學畢業,開始在美國一家新聞機構工作。因爲我是公司爲數不多的中國籍員工之一,美國同事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我是一個中國間諜。我向來喜歡這類自嘲的玩笑,覺得無傷大雅。但近幾個月來,一些美國媒體和政府官員的言論,給這個玩笑染上了異樣的色彩。

2月13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在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年度公開聽證會上稱,美國高校應防範華人學生和學者的滲透,警惕類似孔子學院的機構。2月14日,《外交政策》雜誌稱,有證據證明美國喬治城大學的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以下簡稱「學聯」)受到中國政府(使領館)資金資助。其實早在大約一年前,《紐約時報》就開始關注學聯,文章多次提到學聯在海外對政治議題的介入,稱「中國學生把中國政府的窺視之眼和高壓手段帶到了美國高校的校園。」3月7日,《外交政策》再次發表長報導,試圖證明中國政府通過學聯影響中國學生的政治參與,甚至左右美國公職人員的行爲。文章也提到,部分學聯組織者對日益加劇的國內政治壓力感到不適。

一時間,中國學聯似乎成爲了一個神祕的地下情報組織。事實真的如此嗎?

您已閱讀15%(472字),剩餘85%(26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